日期:2019年05月09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26318次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不以死亡为目的,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常常伴有一种迫切感与渴求感,常见于青少年,且常首发于青少年的早期阶段,最近几年关于NSSI行为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伤一般分为以下几类:割伤或烧伤,自我毒害,故意的非娱乐性冒险,自我殴打,以及其他自伤行为(如自我溺水、上吊、故意触电和窒息)。
导致NSSI行为的实施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易患因素
1.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困难:研究显示实施NSSI行为者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调节能力较弱。
2.对自我形体的消极态度:对自身形体持消极态度不仅会影响个体是否实施NSSI行为,而且可能还会增加NSSI行为的频率和伤害程度。
3.自尊和性格:很多研究表明对自己评价过低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自伤行为。
(二)早期虐待经历
童年期虐待包括躯体和情感上的虐待、忽视以及性虐待。早期研究认为,这些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与NSSI行为直接相关。
(三)家庭矛盾、不良同伴关系和同伴影响
家庭矛盾、不良的同伴关系和同伴影响也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家庭关系问题直接影响同伴关系、情绪失调和自伤行为,而情绪失调又是同伴、家庭问题与NSSI行为的中介变量。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核心因素,同伴关系不良,尤其是不受同伴欢迎或被同伴拒绝、欺骗,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低自尊以及一些行为问题。
总之,无论是偶发还是频发的NSSI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自我伤害的人,无论是更频繁,更近期,在经历痛苦时都会比那些自我伤害频率较低或最近的人更容易做出冲动,最终发生严重的自杀行为。对于存在高风险的青少年人群给予预防性心理干预,对于严重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给予积极的治疗,避免更大危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