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2-18 浏览:14835次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平民之宴》里,描写了一种怪兽家长。怪兽家长,指那些为孩子成绩抓狂的家长。尽职尽责的母亲与童年被补习班填满的儿子,母子之间缺乏爱的交流,更像一种功利的结合:妈妈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的分数,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数换来母亲的笑容。
01 “亲密无间”造成的伤害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似乎家长们个个都很着急,生怕孩子落后一丁点儿。
十月怀胎时,求知欲极其旺盛,耐着怀孕的辛苦,阅读了大量育儿书籍,勤勉程度堪比高考;加辅食后,为了确保均衡丰富,严格按照食物金字塔原则制定饮食计划;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里放的不是古典音乐就是儿歌故事,读物卡片、儿童绘本轮番上阵;兴趣班、加强班、一对一,费心费力地咨询研究,生怕耽搁孩子的成长……
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做了父母,孩子的成败就成了他们自己的成败,甚至他们可以忍受自己的失败,却不允许孩子失败。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居于人下?在教育孩子上,中国的父母们,确实付出很多。
结果是父母一刻不敢松懈,出现的却是这样的怪现象,越是负责的父母,就愈会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越是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父母,越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那些曾密切关注孩子一举一动,跟孩子“亲密无间”的父母,反而彻底废掉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没法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心理甚至身体上都变成病号。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过度教养,
02 什么是过度教养
过度教养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此前的研究大多认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程度都比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漠视、放纵;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拥有责任心与独立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
首先,在“回应”维度上,过度教养的父母往往都表现出过高的回应程度。高回应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认为孩子的需求至高无上,将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放在家庭活动的第一优先级;另一种高回应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永远正确、优秀,从而不能接受学校老师或他人报告的缺点和错误。他们用一种近乎窒息的手段,将孩子的人生控制、绑架、按自己的意愿强行改造。另一方面,他们会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比如溜进孩子的房间偷看日记,检查孩子的短信和电话,并趁孩子不注意时突然出现,看孩子在做什么等等。
03被过度教养的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对孩子过度教养,小时候可能一时间让孩子更爱父母,但是等他们长大之后,问题就来了。因为孩子长大之后,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会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他对爱如何定义、如何输出、如何感受,都和小时候的经历息息相关。
研究认为,过度教养会给孩子带来下列危害:
完美主义,缺乏韧性:他们要求完美,总想成为人群里“最好的”,但应对压力、失败的能力比较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败性的事件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
焦虑:在儿童时期,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即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不安、伤心、痛苦;在成长后,他们也一直背负着“成就的压力”。有研究表明,他们得到临床焦虑诊断的概率也更高。
对很多事情感到“理所应当”,有时显得不可一世。
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
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在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
高焦虑水平的父母容易有过度教养的行为,他们会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犯错误、遭遇失败或出现安全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地都存在父母对犯罪率估计过高、对环境危险因素估计过大的现象。现在的父母太担心孩子所可能面对的危险,比如被绑架、被欺负、被分到一个不好的班级,这使得他们做出了过度教养的行为。
04 父母如何在过度教养和放任之间找到平衡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当我们的孩子眼里只有分数和成绩,所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也不过是家长的自欺欺人。父母应该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养与保护,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孩子的欲望。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足够的心理空间。避免过度教养首先要给孩子空间,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孩子,适当“远子”,要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要让孩子明白,你除了他之外,你也有梦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空间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学会让父母在严与慈之间找到平衡。爱孩子不是个无私奉献的活,只需付出不求回报便可或者高傲地闭门造车。父母最需要学习是:在恰当的时候,停下脚步,放下双手,让孩子慢慢往前走,不需要你们,只他一个人。也许中国父母是时候学会自私一点了,找回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你再急再累,你的孩子最大的可能,也不过是长成跟你一样普通的大人。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