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06 浏览:677次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自以为是主动帮人出谋划策做决定,别人不一定领情;总是以长者或能者自居,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经常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询问一些令人不愉快、不舒适的问题,例如:你伴侣的收入水平如何?你怎么还不换新车?为啥还不结婚生孩子?
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和问题背后,涉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心理边界。心理边界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提出的,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每个人都有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边界,它确保我们成为独立的个体,它是人们维护个人隐私、自尊和自主性,健康地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界线。不论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还是别人过度干预自己的决定,都属于心理边界的冒犯。
心理学研究显示:超过90%的人际矛盾,都源于对心理边界的模糊认知和不当处理。
1、心理边界模糊不清带来的影响:
(1)增加自我消耗。
心理边界不明确的人,往往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过度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为此,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绪等,不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还增加了心理负担,长期下来身心处于疲惫状态。
自我否定和低自尊。
心理边界模糊的人,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常为迁就别人压抑自身感受,屡屡被迫妥协以致自尊受损,慢慢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而产生自我否定、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不足。
破坏交往关系。
边界感缺失,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使得他人随意跨越自己的界限,侵犯自己的隐私,触碰自己的底线,由此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委屈、失望和羞耻感等,这会导致关系的冲突甚至破裂。
影响他人生活。
没有边界感的人不知道分寸,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风格做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常将自己的意愿、观点强加于人。过度干涉他人私事,打扰他人的生活。
身心健康受损。
心理边界一旦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迅速降低,个体的安全感受到威胁,内心变得脆弱敏感,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处于波动状态,心理能量被大量消耗,身心健康受损。
2、建立健康舒适的心理边界的方法:
守好自己的边界。
设定并维护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与人相处坦诚相待,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当感觉到你的边界被侵犯时,学会拒绝,并适当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界限。
尊重他人的边界。
了解对方的界限,提出请求前先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侵害他人权益。尊重他人的习惯和选择,不过度干涉他人事务。社交中,保持适当距离,不打听和传播别人的隐私,不对他人的生活指手划脚。
维护好双方的边界。
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清楚你在关系中的角色和拥有的权利,明确彼此的责任,相互尊重,各负其责。把握好彼此的心理边界,营造舒适自在的人际关系。
自我反思。
定期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看是否有无意中侵犯他人界限和遭遇他人越界的行为,提醒自己在以后的交往中不断调整或加以避免。
人际交往中注意心理边界并不是冷漠的表现,而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设定界限,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无论是在情感、工作和生活中,只有掌握好心理边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冲突,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自在舒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沈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