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宣传培训

学会情绪管理,预防“情绪暴力”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

日期:2025-02-14   浏览:654次

暴力是一种可能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的明确的或象征性的行为。[1]情感暴力也是暴力中的一种,又称心理暴力,除了通过语言造成心理伤害,还会通过情绪的不恰当表达给身边的人造成心理伤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不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可能会是:吼叫、歇斯底里、蔑视地眼神、面无表情、情绪忽好忽坏、毫无准备地突然开始宣泄负面情绪、对着孩子经常哭泣、经常打骂完孩子又去道歉、冷暴力等。

孩子们在面对家长带来的情绪暴力时,通常不太容易能及时觉察,更得不到有效的沟通解决。养育者对孩子来说是更权威的角色,是不平等关系,孩子也没有较为成熟的能力去表达感受,如果长期并反复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就会被累积,并可能导致心身疾病,产生以下一些方面的影响,比如:

1.人格的形成:如果一个婴儿从出生就被一个经常易怒、焦虑、缺乏耐心的养育者照料着,那么这个婴儿很可能会渐渐成长为一个敏感、焦虑、缺乏安全感、自卑且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孩子。

2.行为的塑造:养育者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会模仿养育者的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如果养育者遇到不满意的情况,就通过发脾气、冲着别人吼叫或者冷暴力去试图达到目的,那么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也更容易以相似的方式表达,只是多数家长只会认为这是孩子“叛逆”和不尊重自己,从而加剧家庭的矛盾,亲子沟通就会变得更少。

3.社交的表现:如果是面对长期强势和情绪不稳定的养育者,孩子们更容易感到缺乏安全感、害怕,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才能够让养育者感到满意和开心,那么他们在和同伴相处的时候就很可能会表现得不自信、讨好和顺从,或者回避和害怕社交,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同伴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像养育人那样的强势和情绪不稳定,这很容易让人感到难以相处,从而交不到好朋友。

4.躯体的表达:除了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体的行为伤害,声音和视觉的刺激也会成为强刺激,我们在高压和应激环境下是会有躯体反应,这是我们的身体自动开启的防护机制,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面对养育者的吼叫、不停的宣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头晕、缺氧、手抖、双腿无力或僵硬、耳鸣、呼吸困难,这是极度害怕、紧张和无助的表现,那么如果当他(她)有一天在外面遇到一个老师因为他的某个表现不满而大声斥责或者表情愤怒,就很有可能会激活他曾经类似的创伤性体验,同样地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甚至晕倒。孩子出现的很多躯体反应都可能和曾经养育者的情绪暴力所带给他们的消极体验有关。

当然并不是说,作为养育者如果用上述这些方式向孩子表达了情绪,孩子就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方因素共同塑造的,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愈的能力和智慧。只是在充满着情绪暴力和争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很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而我们曾经也可能就是那个孩子,我们值得对自己和孩子们都柔软一些,尝试着使用更温暖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情绪。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主动学习情绪管理的方式。对情绪的认识,是第一步,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调整教育行为。表达情绪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我们可以主动学习一些和情绪表达有关的知识,边学边做,主动参加一些专业的情绪管理和促进亲子关系的培训课,也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比如K.T.Strongman所著的《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第五版)、帕萃丝·埃文斯所著的《不要用爱控制我》、帕蒂·惠芙乐所著的《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3版)、D.W.Winnicott所著的《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等,用所学的较为科学的方式恰当地表达情绪。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有的时候我们作为养育者往往意识不到孩子的焦虑、痛苦、回避就是和我们的情绪表达有关,我们只觉得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或者,可能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易怒、敏感又多疑、有时还会歇斯底里,但想控制却控制不了,这个时候可能表明我们已经有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现实压力或者创伤经历,我们只是控制不住地将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那最好我们可以尝试寻求心理专业工作者的帮助,接受心理咨询,深入觉察自身潜藏的负面能量,得到滋养和治愈,再结合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从而拥有爱自己和爱孩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M]. 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8: 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