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8-11 浏览:15379次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灾情严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对于此次重大的地震灾害,人们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灾区人民面临亲人的死亡、受伤及财物的损失,心理上必定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创伤,如无助、强烈的害怕、悲伤等情绪。为了尽快让灾民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灾难,心理干预专家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已经及时走进抗灾第一线,向受灾人民伸出援手,采取了有效的疏导和干预方法。
【专家意见】心理危机干预越快越好
地震等自然灾难突发性强、伤害性大。灾难会结束,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在唐山地震的幸存者中,有25%的人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难以治愈。因此,心理专家提出,在重大灾难发生之后,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简单来说就是让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把情感宣泄出来,淡化灾难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消极情绪,让当事人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从理论上说,地震后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尽量在心态未落入谷底之前进行干预,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让其恢复到最正常的状态。一旦外部条件允许,心理专业人员就应该马上进行专业的筛查和诊断,针对灾民受到灾难影响的不同程度,进行干预,及时帮助他说出内心体验,宣泄消极情绪。干预越及时,幸存者心理康复得越快,越晚效果越差。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预的人,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最多的人,通常我们救助的第一群体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伤害但存活下来的人,与其并列的是死难者家属。幸存者在灾难后的心态会表现出恐惧、无助、后怕、悲伤,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责。随之可能会出现失眠,做恶梦,恶梦可能是跟地震灾害有关的一些经历,反复控制不住地总是回忆受害情景。有些轻一点的,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食欲,头疼,浑身不舒服等现象。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应激,极端的情况如自杀倾向等。
灾难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哪些?
1.生理方面:
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
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
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哪些人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1.受害者:给予充分的时间,允许悲伤和倾诉
在灾难中,每个人的心理创伤程度有所不同,解决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自助与帮助家人:给自己时间治愈创伤,允许自己为遭受的损失而悲伤,耐心等待情绪的恢复;与家人、朋友沟通,寻求情感方面支持。
二是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帮助自己从事健康的活动以提高应对能力;保持平衡的饮食、足够的休息;避免酗酒、滥用药物;重建生活规律,定时吃饭、运动;避免做出生活中的重要决策。
灾难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们,是大家最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如何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避免一些负面影响呢?专家建议,在失去父母这种创伤之下,儿童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周围的人不要对这些孩子的表现有什么大惊小怪,要密切地关注,鼓励他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尽可能给他营造一个相对安全、舒服的环境,让他慢慢从失去父母这种巨大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后期的干预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和表现进行。对这些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陪伴,需要有一个成人在他身边,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跟他在一起,跟他共同面对困难,让他们不那么恐惧无援。
2.救援者: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保护
心理专家还提出,现阶段最需要心理干预援助的,还有救援人员。因为对于灾民来说,首要的还是生存问题,而心理干预是一个漫长的工作。很多人的心理反应是在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后延迟出现的。而救援人员,却是在超负荷的艰苦环境下工作。要使他们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和战斗力,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帮助――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的预防,以免在工作中受到心理上的影响;如果他们已经在前线开始工作了,也要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
对于救援人员来说,这个工作的挑战非常大。也许救援工作不能到位,等待的过程,又往往会让救援人员觉得自己的力量使不到刀刃上,这是一个心理上的煎熬。地震中的高死亡率再伴随暴雨、余震,加上特殊的地理形势,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超出急救人员意料的情况,可能会引起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调适是很重要的,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要懂得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必要时可以向相应的心理救援人员诉说自己的感受,把情绪舒缓出来,然后再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对于普通的志愿者来说,如果没有受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责任感。心理专家提醒我们:“你可以选择你能听的。如果受害人一开口就刹不住了,你有权利说,‘对不起我只能听到这儿了,’因为这样也是一个自我保护。”
从救援安排上来说,需要有救援梯队。过一段时间就把一拨前线救援人员替换出来,让另一拨人进去。同时,还要注意对撤出来的人员进行心理的舒导。
3.普通人:伤心落泪很正常,适度接触信息源
很多人以为,只有跟灾区和灾民有过直接接触的人,才会产生心理问题。其实,普通人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忽略。很多人在看相关新闻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虽然普通人不在灾区,但通过观看新闻会为灾民感到难过,情绪低落。这个时候,人们往往觉得一定要做点什么,如果不做点什么,就没有尽到义务和责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首先,这种压力是怎么来的?一方面,它可能牵扯到人类的基本同情心。另一方面,地震灾害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这个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是安全感的需要,还有就是对于生活的那种控制感的需要。但是地震灾害第一个破坏的就是我们的控制感,你会觉得在自然面前,人类特别的无力。
专家解释,这种同情心和无力感,以及看到报道后有伤心落泪的外在表现,都是正常的反应,这并不代表脆弱或者不坚强,情感流露出来是很自然的事情。把这种情绪低落的表现说出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让大家知道,同时也可以在说出来的过程中慢慢回复情绪。如果有人慢慢觉得情绪低落到一定程度,并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是影响到他跟人交往的话,他就应该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干预机构的帮助了。
专家还建议,大家在接触这些过度的负面信息刺激源时,应该适度。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心理底线,如果心理底线被击破的话,自己就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