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活感悟

心理揭秘:成人幼稚化催势明显

日期:2011-02-14   浏览:13245次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长不大的人:没饭吃了,到爸妈家吃;没钱花了,找爸妈要;衣服脏了,打包回去让爸妈洗;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首先就想让爸妈解决;而且他们多半还喜欢看卡通片,买卡通玩具,喜好吃喝玩乐……有人觉得这只是不成熟的表现,年龄大了自然会改,然而心理专家却认为,这是一种“成人幼稚化”的心理障碍病症,在国外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生活在梦幻般的世界里,永远也不想长大。在“80后”、“90后”身上,这种“成年人幼稚化”现象正日渐明显。

  解析

  父母包办一切造就“彼得.潘综合症”

  不做家务活;葱和韭菜分不清楚;一遇到问题便会手足无措……这就是现在一些成年人患上“幼稚病”的共同表现。这部分“大小孩”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他们爱玩、情绪化、喜欢依赖他人,往往逃避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弱。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这部分“大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时家长包办了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助长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工作结婚后,这些“大小孩”因为没机会学习生活技能,心理成熟度不足,依旧沉迷于父母或伴侣的“爱护”,不能适应社会,难以承受失败。

  应对

  对孩子“差一点”未必是坏事

  “彼得.潘综合症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病症一般难以用药物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心理治疗。”“大小孩”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单靠说教很难彻底改变,应由心理专家和其亲人一起来对其进行长期的专业干预治疗,要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帮助建立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以适应社会生活。

  “很多家长不明白,过分的衣食无忧,只能让孩子的心理成熟变缓,更多机会患上‘幼稚病’。”对孩子要“差一点”,这样才能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做起,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生活能力。学校也应该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独立处事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