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活感悟

学会做父母

日期:2008-03-27   浏览:10721次

     鲁迅说过: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父母亲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在迎接宝宝到来时,你作好当父母的准备吗?应该怎么样来做父母?都有些什么东西在左右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在生活中,有的父母对孩子很精心,有的又很随便,也有父母对孩子的到来打破了原来的生活规律很烦恼,这些不同的态度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心理学上把这些不同的态度称为父母意识,它包括作为父亲和母亲对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为人父母的自信与责任感;成为父母之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不同的父母意识,会时时渗透于亲子交往的过程中,造成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要求、期望、反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意识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体现了父母的价值取向,会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以及对孩子的态度。来看我们周围的“小皇帝”,孩子出生后在一种“众星捧月”的环境中,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草木皆兵,把孩子照顾得妥妥帖帖,替孩子计划得周到细致,但是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却又很忽视;相反,也有一些父母可能是因为工作过于忙碌,或一些其他的原因,对孩子又太粗心,对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生理要求缺乏关注,很随意地对待孩子。这是父母意识中敏感性和反应性过于强烈和过于迟缓的两个极端。有的母亲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会有强烈的爱意,但也有的母亲会说孩子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似的,母亲的体验和爱意是在喂奶的过程中才产生的。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母亲对孩子要求的敏感性和反应性,这是亲子交往的一个前提。高敏感的母亲通常会对孩子做出快速应答,对孩子的要求尽快满足,经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主动提供和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游戏。但是过度关注也会让孩子对这种被保护和被满足产生依赖,当孩子面对要求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再大一些有独立的愿望时还会对这种关注产生反感。但是如果这种敏感和反应太迟钝的话,孩子的心理需求又不能够满足。因此,良好的母性意识不仅是亲子交往的数量,而更应该是关注的适度。还有一些父母过分视孩子为自己生命的延续,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常常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之梦加在孩子的身上。自己年轻时没有学过钢琴,又很喜欢钢琴,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坚持要“培养”出兴趣。当孩子的发展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会感到欣慰;而当孩子的发展不能让自己满意的时候,就产生较多的失望。正所谓爱得越深,恨得越深,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

曾经有一对夫妻来到诊室这样对我说,他们的孩子上学了,但是非常不听话,孩子明明知道父母的希望是什么,但是他一定要反着做,故意来气父母,特别是在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母亲这样说“我已经把我的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他身上了,只要他听话,我就是不吃不喝都要给他,他身体不好,给他加餐他偏不吃,下雨了,追着给他送伞他就是不要,不答应的要求一般都是不好的,只要是好的要求我们都会满足他,但是他就是不领情,我都气哭了,心想他会来安慰我或者会有一点不安,但是他就像没有感觉一样,非常让我伤心”。当孩子来到诊室时,我看见的是一个很结实的男孩,他说“我已经长大了,难道我愿意吃什么东西还要妈妈夹到我的碗里吗?她觉得好吃但是我不喜欢,我碗里的东西是她吃还是我吃?”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已经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希望牢牢控制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其实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这样的“母爱”孩子却不愿意接受。

应该这样来看,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这种成长是让孩子能够逐渐独立地面对生活,父母应该理智地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世界,这就意味着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够想当然地替孩子来做主,安排他的生活和未来,而是要引导,这种引导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就如同古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做好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会关注孩子,学会怎样与孩子交流,学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的帮助是什么等等,做到了这些就一定会是孩子的好父母,没有人是天生就是会做“好父母”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