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2月08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4932次
作为倾诉者,我们或许曾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感觉满腹愁肠时,却不知向谁倾诉;或者说了半天,却发现听的人不能理解;更有甚者,越说越生气,越说越痛苦,还不如不说。
作为倾听者,我们也可能体验过这样的场景:听到自己关心的人和我们倾诉悲伤,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自己激情昂扬的讲了一番豪言壮语去鼓励他们,却发现对方不为所动,感觉话都白说了。
心与心的距离其实并不总是这么难以靠近的,除了可以运用好我们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外在衣着修饰等,共情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给予在乎的人心灵的抚慰。
可共情不只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起作用的关键技术,也是让倾诉与倾听者能够存在同一个心灵场域的关键能力。它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因其有一定的心理学特质,逐渐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并在心理学领域获得发展。[1]在社交关系中也少不了共情,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参与者必须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日益复杂的沟通链。[2]蔺桂瑞老师认为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与共感,而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3]是为了安慰他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把共情定义为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如果没有共情,我们的情绪和想法就会相隔离,每个人都会成为一座孤岛,相互之间就没有了通过理解而彼此连接的桥梁。[4]
“你的感受我能理解,......”并不能让我们关心的人感受到真正的被理解和包容,他们的内心更可能回应“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我们或许可以试试以下几个能够促进自己和朋友共情的建议:
1.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爱人向我们倾诉的时候,要控制住我们总想对他人的感受和行为批判的冲动。
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感受他们内心的语言。
比如:一个朋友和你说“我最近一个人在家总是睡不着,脑子里乱乱的”,你说“这确实让人很苦恼,不过你这个人就是爱胡思乱想,你少想一点,不就能睡着了吗?”或许这个朋友内心感受到的是自己最近感到孤独、无助、有些焦虑,想要有人陪伴和说话,结果我们这样说,看似是关心的话,但可能让人感受到你的批判,尤其是在负性情绪主导下的人们更容易将你说的话带入他们自动化的消极观念中。
2. 理解是共情的核心,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敞开和清空的心灵进入到关系中。
倾听朋友的倾诉,我们需要保持“我不知道”的态度和适当对他好奇的心去聆听,而不是带着我们自己之前的经验和体验过快地给予我们主观的回应,比如:“我之前也有一只养了2年的小狗生病死了,没事的,过两天就会好了,你看我现在不就没有当初那么伤心了。”过早的给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下定论,有时候多说不如多听。只有尽量多地理解了,才能使我们更靠近彼此。
3. 在感受和体验他人情绪的时候,也需要有边界。
就像一个婴儿在感受到妈妈伤心的哭泣后,自己也会哇哇大哭,但我们不是婴儿,我们已经长大了,不要轻易将自己卷入到对方的情绪中,我们要从感受到的绝望、悲伤、愤怒中走出来一点,在这个有距离的空间中,你才能保留理智去推动倾诉的朋友能够充分的表达情绪、觉察自己,并感受到你内在力量对他的支持和被真正的理解了。
4. 感受情绪的同时,也可以感受身体的感受。
就好像我们在听一个极度紧张的朋友说他害怕和恐惧的事情时,可能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得有些僵化、心跳加快。有研究称这样的情况叫生理同步,毕竟我们的情绪和身体是紧密相连的,共情就是一种整合的头脑,想法和感受之间就是通过共情神经系统的反应进行相互作用的[4],因此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身体感受在变化的时候,可能也是当下朋友的体验,我们就可以相应的采取放缓节奏、调整呼吸等的方式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些许的松弛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吴童.共情概念的发展史.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12.
[2] 童敏.对同感的几点思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3] 蔺桂瑞.共情使用中的误区及共情能力的提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09-410.
[4] (美)亚瑟·乔拉米卡利,(美)凯瑟琳·柯茜,王春光译.共情的力量.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2-91.
撰稿人:张艳玲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3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