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生心理>>正文学生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与指南

日期:2008年03月21日      来源:admin      浏览:13193次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即: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不断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年龄特点。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可以说: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人的成熟,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身体的长成。以个体生理成熟为标志,尤其是以性成熟为重要指标。大学生一般都已具备这种条件。
  第二是心理发展完善。即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形成了稳定的个性。
  第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人的社会成熟为标志,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认识。
 
  在这三个条件中,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他们身在校园,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2、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自我概念从童年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使人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它使人的心理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
 
  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去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急于显示自己的独立,想做环境的主人;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又是十分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确立的地方,许多大学生在较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层次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看问题的视野可能与一般人有所不同,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一方面,他们关心社会发展,这种关心是抛开切身利益,以大视角来进行的,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提高与进步。他们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舆论愿意独立思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3、概念丰富而不稳定。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由于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追求有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变化会引起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情绪冲突也较多。
 
  4、性意识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所以性意识的明朗化与进一步发展都是正常的。又由于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每个大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与同龄的异性接触,因而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带来强烈的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每个大学生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愿望,即:成为什么样的男子或女子;另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也带来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每一个青春萌动的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这种愿望,会与大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心理成熟度还不足以应付这种问题相矛盾,从而带来种种不安和烦恼。
 
  5、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这一显著特点,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6、社会需求迫切。为了接受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期限比同龄人长,这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更为迫切。在校园里,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自己加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
 
  1、渴望独立和依旧依赖的矛盾。进入大学之后,在这个社会气氛很浓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同时,大学生活中又有很多事情要他们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来处理,使他们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但由于他们又无法完全靠自己来处理所遇到的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他们在经济上没有独立,因此,他们仍必须一靠父母、二靠学校。所以,在大学生身上,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却又事事要依赖别人,这就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这一矛盾,经常困扰着他们的心灵。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大学生由于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更富有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当理想受挫不能成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往往都是学习尖子、三好学生,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一般都设立了较高的理想。进人大学后,常常会发现现实并不是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因此,心理矛盾重重,苦恼缠身。如:学习上,所得成绩与自己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同学之间相处出现困
  难,特别是在班级中,自己不像在中学时那样受到尊重等等。
 
  应该说,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唤起他们的上进心。但是深深陷入苦闷之中,长期不能排除困扰,这就可能出现心理疾患。
 
  3、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大学时期,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这是青年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这种心理闭锁性与真正的自我确立有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害怕孤独,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对象,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共鸣的知己。这种心理特征上的二重性,使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更为复杂。
 
  4、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大学时期,性生理已成熟,而性心理正趋向成熟。可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半封闭的学习,经济上不独立,他们的未来又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而大学生对这类矛盾,往往极其敏感和多虑,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成熟有着重要影响。
 
  5、情绪上的矛盾。这是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从生理角度看,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有优势。从心理角度看,进入大学后,环境、生活、个人地位的变化等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没有达到能够真正独立地、正确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就出现了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行为结果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内心痛苦和不安。从社会角度看,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对大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在多种社会价值取向面前,大学生会对自己以往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迷茫和消沉。加上青春期情绪丰富而不稳定的特点,因而,各种矛盾冲突都可能在情绪矛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大学生要增强心理卫生意识,学习一点心理卫生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就等于把握了心理健康的钥匙,在必要时就可以用来进行自我调节。这可以说是掌握了心理健康的主动。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许多住校大学生是第一次过自主的生活,开始时往往觉得时间多得不知怎样利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1)用来进行学习的时间要适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心理活动都与学习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在适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之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机敏度,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加重负担。许多新生入学,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觉得苦读中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进了大学,可以好好轻松一下,而大学相对中学来说,有更多的自由,也比较轻松,没有老师家长的过多干涉与束缚,于是终日玩乐,不思进取,任时光荒废过去;二是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同时周围又强手云集,以前在本地区的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家乡父老乡亲又给予自己重望,于是压力很大,产生高度焦虑,在学习上被动应付,进而严重影响自信心。这两种不良倾向,最终都可能导致学业上的挫折,带来苦恼及自我否认等心理问题。
 
  (2)确立合理的生活节奏。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这样既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潜力,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大学生活的快乐。这种平稳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益,得到最佳的适应。
  (3)注意用脑卫生。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物质基础。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功能失调,要恢复失调的脑功能,颇为费时费力。因此,大学生千万注意不要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忽略用脑卫生。
  3.保持健康的情绪
  保持健康的情绪,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然而,剧烈的情绪会降低人的理智水平,一旦失去了控制,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所以,一个人应该在自己情绪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及时予以控制,以避免愤怒情绪的最终爆发。
  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当遇到一些忧愁、不平和烦恼时,应把它发泄出来,长期压抑情绪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在忧郁的时候,找知心朋友或亲人倾诉,甚至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式。也可以用转移的方式:不要对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总去注意,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使忧闷排遣出来。幽默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丰富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不是抽象的,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除了大家通常意义上的男女爱情之外,诸如眷恋、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都可归为爱的范畴,而这些都可以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并且又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大学生的友谊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它可以成为大学生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归属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在交往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期望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往往会产生失望感,其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大学生的这种成功欲望更为强烈,但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对于保护个体少受挫折及充分发挥才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使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成功的体验,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不自量力,盲目地制定宏伟目标,结果往往会目标落空,在个人心理上蒙受打击,产生挫折体验,不仅白白耗费了精力,也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树立切实的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青年人在一起容易出现争强好胜、相互攀比的现象,在大学中,有些学生常暗示并鼓励自己盲目地与他人竞争,然而,每个人精力有限,优势各异,如果处处与他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挫折、失败;而且,处处竞争,会使自己终日生活在紧张状态之中,心理上承受过大的压力,这对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每个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6.学会自娱
 
  大学生如果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时,通过自我娱乐缓解内心的压抑,这对心理健康是极有好处的。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身心健康,并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我娱乐,这对维护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六、认识自我,树立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
  (一)正确地认识自我
  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
  “贵”字不仅表明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而且意味着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大学生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察社会和人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系,并且经常反省自己。
  要想认识自己,须先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不仅因为“当事者迷”,而且还因为人的确难以客观地观察和把握自己。衡量他人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如实评价,也许你可能当某人的面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吹捧话,但你的内心绝对地知道此人的真正的瑕疵。而对于你自己你则不那么苛刻和严厉了,面对你自己的一言一行时,你过滤缺点的网便具有很大的网眼,你也许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你的自尊心有意使然。
  下面是一种自己可操作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你不妨一试。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
 
  这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姓名),我是××学校的学生,等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即一共写出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回答时,会以感到无聊、感到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能回答更多的问题。
 
  2.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作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也说到自己不足之处(不令人满意的特征)。如果只说到好的,会使人觉得是自满;只作不好的评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
 
  3.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二)客观地对待自我
  客观地对待自我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地说,积极悦纳自我就要:
  1.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2.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
  3.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4.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
  5.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怨恨、自责以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有效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概念、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一般说来,大学生要有效控制自我就应:
 
  1.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即面对现实,确定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远大的理想分解成一个个远近高低不同的子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加以实现。关键是每个子目标都应适当、合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否则会丧失信心。
  2.增强自尊和自信,使自己有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的更强大的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3.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增强挫折耐受力,使自己能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三)走向完善的自我
  成为自己,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之一。成为自己,就是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
 
  大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其自我同一的过程,是其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是其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是既注重自我又不固守自我,而是根据社会要求不断改造自我;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过程统一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的过程。
 
  完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本着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辩证地看待社会,分析自我,把握自我,才有可能最终超越自我。
 
中心首页 中心简介 新闻中心 名医荟萃 心理热点 心理热线 培训宣传 干预研究 资料下载 互动交流 联系我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