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上,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只有有“心病”的人才应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听心理专家动动嘴皮子,烦恼便会消失?记者发现,虽然“心理咨询”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但又常被误用,频频遭遇尴尬。不少人对心理咨询不屑一顾,有的又寄予过高期望,有时甚至让心理咨询师感到哭笑不得。
多数人混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主要分发展性咨询和心理健康咨询。广州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市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占九成以上,其中婚姻家庭问题约30%~40%,亲子问题占20%,其他严重心理障碍则占30%。
“发展性心理咨询很少,连1/10都不到。”心理咨询师于东辉说,发展性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幸福”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咨询,而不仅仅是“治心病”。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说,市民对待心理咨询存在两种常见错误心态,要么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要么对心理咨询师给予太高期望,希望咨询一两次就能彻底解开心结。
实际上,前者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常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冲突。心理治疗则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
别指望心理咨询能摆平一切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重性精神疾病,单纯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往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手段。
“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结形成的‘病根’,找到化解心结的办法,也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代替你去摆平具体的问题。” 贾福军说,不能指望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动动嘴皮子,心病就会消失。“患者本人也要努力按照心理专家的要求,化解压力产生的根源。”
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他建议:“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那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
抓好人生两头“善始善终”
专家指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应抓好人生两头,做到“善始善终”。
“现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工作技能有人教,生活能力却没人教。而很多心理问题恰恰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有关。”资深心理专家于东辉说,目前最欠缺的恰恰是“人生前后两头”的心理危机应对。
“‘人生前头’是指婴幼儿心理辅导,也就是出生后至三岁前,这段时间对今后健康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很多青春期乃至成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在这时埋下了‘祸根’。”于东辉说。
“‘人生后头’是指临终阶段。”于东辉说,目前临终关怀普遍对老人的心理状态关注得不到位。曾经有一位老人临终前对死亡极其害怕,但又不敢说出来,担心会让子女更加痛苦。而于东辉发现,他的儿子恰恰也在竭力掩饰自己对即将失去父亲的恐惧。“父子俩都很压抑,又都强作欢颜,对彼此心理伤害很大。”而这也是很多人在父母去世后“心伤”迟迟难愈的原因。
于东辉认为,恰当的心理咨询可以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每个阶段面对的问题也不同。除了“人生两头”外,成长期应关注教育问题,成熟期则应着力解决工作压力、婚礼问题、疾病压力和危机事件的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