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08月04日 来源:admin 浏览:13017次
女性对丈夫的猜疑,源于历史经济地位。
普遍意义上说,男人在婚姻情感发生危险后才会感到安全感丧失,而女人常常在危险发生之前就担心不安全。侯志明认为这是男女性大脑生理结构决定的。女人的直觉更发达,使得女性更敏感,更会“未雨绸缪”。
另外,女性更在乎感情,她们追求那种托付终身的感觉,对婚姻可能发生的变故十分警觉。男人则更在乎感官和理性的决定,他们一旦界定了两人的关系,就懒得去反复考证这种关系的正确性,而仅仅满足于感官层次。
女性对丈夫的猜疑,源于历史经济地位。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的工作是女人的生活保障。女性对丈夫的经济依附使得女性对婚姻情感的安全可靠性更加看重。现代家庭也还是家庭妇女多。而现代社会即便是独立女性,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更加看重家庭。当你对一样事物越是重视,你的不安全感就会越强。重视情感的女人,安全感消失在哪里?
侯志明认为,情感中,女性缺乏安全感,主观原因是自卑。如果女性非常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让自己过得舒适开心,就不会缺乏安全感了
社会大环境纵容了男人,让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社会对第三者的宽容度也增大了。大环境如此,很多女性身边的朋友可能已经有丈夫出轨的情况,身边的不幸使她们信任度降低,觉得安全的环境随时可能崩溃,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者就是媒体宣传让社会感染,人们相互影响,强化概念。比如我们只见媒体报道女的被丈夫甩了,生活无依无靠,没见报道丈夫被妻子甩了之后生活凄凉。于是我们潜意识里就被灌输女人离不开丈夫,女人的安全感就会降低。
具体对个人来说,能否拥有安全感还跟生活经历有关。
比如离异家庭对孩子安全感的影响。如果家庭里缺少父亲,母亲一个人拉扯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有外在威胁,母亲自身的不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就很强,并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潜意识里过多警惕外部世界。另外看到父母的婚姻悲剧,总是担心自己的婚姻会像父母一样。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提高。
侯志明认为,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爱的表达与接受,在这一组互动的过程中,爱的信息发出与反馈,必须是畅通无阻的,这才到达两个人心灵亲密无间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得到足够的爱,便无从学习如何去爱,爱的能力就会欠缺,在与别人相处时,稍有不顺心,便习惯性地埋怨别人。
拥有安全感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对自己、自然、社会的一种和谐、有序、平衡的心态,去掉心里杂音,才能达到。王极盛说,能否拥有安全感是一种控制技巧、方式、策略。
首先,是认知方式上的,即针对“应激刺激”有个正确的认知评价。所谓“应激刺激”指的是会引起不安的刺激。丈夫偶尔一次回来的晚不会让妻子太在意,这就不算应激刺激;如果丈夫整夜未归,问他原因又吞吞吐吐,这就算应激刺激了。这时候,不要盲目下结论,而要理智看清形势。认知上发生了变化,从而消除了不安全感。
其次,是情绪调控上的。离开紧张的环境,听听音乐,做做自己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渐渐就不再缺乏安全感了。保持一颗平常心,也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外,对“应激刺激”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怀疑丈夫有外遇了,气急败坏地辱骂盯梢,这当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妨跟丈夫态度诚恳地、开诚布公地讨论,也许就化解了。